物联网视频可视化平台
物联网视频可视化平台
平台介绍:
物联网视频可视化管理平台以流媒体平台VServer平台为核心,是电信级的可规模运营和扩展的为视频监控业务提供PC互联网和手机互联网的“三码流”视频监控运营管理平台。即满足局域网高清观看存储的Dl码流,满足互联网PC观看的CIF码流,满足手机观看的OCIF码流。突破传统安防的监控模式,完全架构在广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远程网络视频监控业务解决方案。
前端的网络摄像机、视频服务器只需要进行视频信号的采集压缩传输,存储、检索及智能分析,都将在云端完成……在这种模式下,客户不再像传统模式那样花费大量投资用于硬件、软件、人员,而只需要支出一定的租赁服务费用,通过互联网便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硬件、软件和维护服务,享有软件使用权和不断升级,这是网络应用最具效益的营运模式。
视频监控领域正从模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这使视频监控实现云计算成为可能。随着VSaaS (Video Surveillanceas a Service,视频监控即服务)也就是“监控云”的概念的出现。与传统视频监控相比,VSaaS将互联网的应用模式植入视频监控行业,给视频监控行业带来很大的变化,包括易用性大大提高,综合使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出现了融合且个性化的应用,如为了防损的仓库监控、为了强化管理的连锁店监控,以及为了关爱的幼儿园监控等。在VSaaS的架构中,接口是标准的,视频智能分析存在于云中,其能力可无限扩展。“监控云”的好处是很明显的,用户不但少了很大一笔前期投资费用,而且免去自己设置监控室、雇佣监视人员的成本。用户使用“监控云”解决方案,所需付出的是租赁费用,而非大额的设备购置成本,这也为用户提供了灵活的财务解决方式。
物联网视频可视化管理平台都具备VSaaS的特征。应该说,VSaaS解决方案的提出,是基于数字化的视频监控系统,网络化的监控存储方案,集中化的视频管理方式,而要实现庞大的视频数据管理,云计算的参与则显得尤其重要。
(1)VSaaS把监控摄像头的视频信号,都接入到统一的平台,通过互联网给用户提供灵活多样化的服务。VSaaS解决了用户多样化终端访问的问题,不同的终端,比如PC、手机、iPad,要求的视频格式都是不同的,这种适配工作放在前端设备上完成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云端,终端适配可以灵活定制,变得非常简单,易于部署。包括iPhone、Android、Symbian等主流系统,还能够支持iPad,这样强大的适配能力,在设备则很难做到。
(2)VSaaS可以解决应用的定制与融合。视频监控在不同场合的应用,用户所要求的操作模式和体验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仓库监控是为了防损,连锁店监控是为了强化管理,幼儿园监控是为了关爱等等。然而,传统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试图用同样的一套用户操作界面和流程来涵盖所有这些应用场合,这显然是很难让用户满意的。VSaaS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与其他互联网应用的融合,轻易地为每种不同应用场合,定制不同的用户操作界面和流程,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3)VSaaS是前面提到的智能图像识别的基础。只有在云端接入了大量视频设备,才具备大量样本进行智能识别。
总体设计:
视频监控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就一直受到IPv4地址资源匮乏的困扰,这个矛盾在国内尤为突出。极少有用户能够为每台网络摄像机分配固定的外网IP地址,来满足远程观看的需求。这并不是因为用户没有远程观看的需求,而是固定外网IP地址已属于珍稀资源,这样的方案成本太高,即使是电信运营商都无法负担。
为了满足用户远程观看的需求,安防工程商通常会采用DDNS+NAT端口映射的方案,即在路由器上将局域网每台设备的访问端口分别映射到外网的不同端口,再绑定一个DDNS动态域名服务,如花生壳、3322等。用户在需要远程访问时,访问动态域名的不同端口,即可连接到这些设备。然而,DDNS+NAT端口映射的方案有一些明显的缺陷,阻碍了远程视频监控市场的发展。
首先,DDNS对于IP地址变化的反应不灵敏,前端设备IP地址发生变化后,DDNS记录并不会立即更新,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在DDNS记录与IP地址不同步的时间段内,用户无法使用远程服务,远程服务的可用性降低。
其次,DDNS+NAT端口映射的方案对于路由器的性能有很高要求,尤其在视频路数比较多的场合。很多路由器在打开多路NAT端口映射后,性能会明显下降,工作不稳定,同样导致远程服务的可用性降低。
最后,DDNS+NAT端口映射的方案并不能够带来好的用户体验。在DDNS动态域名的技术原理下,用户如果远程接入的电信运营商,与设备侧的接入运营商不同,会有较大的几率出现域名解析失败,用户尝试几次无法访问之后,可能就会彻底失去对远程服务的兴趣。
应用领域:
物联网视频可视化管理平台以其独有报警联网技术能够应用在安防监控领域、企业视频在线、城市旅游在线、政府安全监督、社区安防等领域。
标签:  视频监控领域正从模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